非遗工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达人店达赏乡村生态游扶持创业远离传销

2023-03-23 12:08:58
分享到:

  达人店达赏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线路 扶持创业远离传销侵害

  雄岸科技旗下的达赏短视频平台在这春暖花开之际,传出进军乡村生态旅游的消息,在业界引发轰动。在直播带货领域,达赏与雄岸科技旗下的达人店平台互为依托,达人店成为达赏的引流终端,在直播带货中起到店铺经营作用。达人店成立八年来,口碑相传销售屡创新高。雄岸科技旗下的达人店、达赏短视频两大平台为创业者打造一个安全的电商创业平台,让创业者少走弯路,避免走进创业误区,沦为网络传销、网络刷单等不法行为的受害者。

  达人店达赏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线路 扶持创业远离传销侵害

  非遗工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从小作坊到新工场让村民捧上新饭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定并集中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纲领性文件中,“乡村振兴”都是高频、高亮词汇。

  作为体现文化力量的重要抓手,非遗工坊在保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培育建设和美乡村的人才队伍、突出生态价值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形成团结高效生产组织等各个方面的作用逐年凸显,成为激发内生动力、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

  1

  从“小作坊”到“新工场”

  非遗工坊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于2021年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对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进行调整优化,明确支持措施。

  目前,各地共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了450多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聚力脱贫攻坚到助推乡村振兴,非遗工坊已由昔日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如今的“新工场”,成为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覆盖了25个省(区、市),涉及纺染织绣、雕刻塑造、食品制作等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富有地域乡村特色,兼具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体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活力和新动能。

  2

  乡村振兴动力十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精神越强大,乡村振兴动力越足。

  席地而坐,腰间系带,双腿伸直,紧踩木棍……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工坊内,在一旁观察手艺人编织、不时指点技法的刘香兰这一天还有个重要任务:录制黎锦慕课教程。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40多年来致力于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推广,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者,也是以非遗传承发展引领村民蹚出致富路的带头人。

  在四川省马边县成立了花间刺绣非遗工坊的乔进双梅,看准了手工制品行业具有投资少、风险小、就业门槛低、方式灵活的特点,用一门好手艺,依托当地构建起的“1社6站15班”网格化服务体系,带动超80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超1万元;15名优秀的绣娘自主发展实体销售和直播带货,人均月收入超1万元。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乔进双梅,今年还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文创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帮助提高品质;进一步加大非遗衍生产品的版权、商标保护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品牌。

  在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的过程中,思维活跃、甘于奉献的带头人是核心人物。他们凭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扎稳了生活的根,又在当地文化和旅游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带动身边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让更多人在生产实践中参与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

  乡村群众在非遗工坊参与培训和生产的过程,也是接受新观念、创造新生活、共建新乡风的过程。根据留守妇女、老人、闲散劳动力占乡村人口主体的实际,很多非遗工坊设置了循序渐进的培训方案,并制定了赴外地实习的计划,让大家有事可干、有技能可学、有手艺可练、有平台可展、有朋友可交,大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精神力量,让乡风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工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建设在新疆、云南、四川、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非遗工坊,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同堂学技、共同生产、彼此帮助的空间,让群众在技艺切磋和密切合作中,增进情感交流,加强民族文化互学互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

  让村民捧上“新饭碗”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乡村,最具衍生性、创造性、可持续性的是文化资源,尤其是源于百姓生产生活实践的非遗资源。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各地非遗工坊依托活化率高、群众基础好、集聚效应佳的非遗项目,借助高校、企业、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多元社会力量,不断丰富“非遗工坊+”的模式,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搭建了一个个融入现代生活、体现时代价值、富有发展活力的平台,以传承支撑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发展,以发展收获幸福,为各地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

  推动乡村百姓由体力型劳动转向技能型劳动是非遗工坊带动就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贡献。各地非遗工坊普遍注重技术研发,汲取特色文化元素,积极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培育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贵州省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非遗工坊同贵州师范大学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改进产品生产模式、设计理念,完善了工坊产品研发体系,生产出漆器仿古家具等新产品,年产值达650万元,直接创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有力助推了当地乡村振兴。鲁渝共建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依托东西部协作,与山东省外贸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完善自身发展体系。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非遗工坊、浙江省温州市贝雕非遗工坊等,还为相关行业和企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不少以食品为主打产品的非遗工坊,结合现代餐饮需求,设计出了一整套原料加工、产品包装、出厂检验、成品贮存等标准,最大限度地让人们“尝个新鲜,带走方便”。许多输出乐器、雕刻、茶叶等产品的非遗工坊,通过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原料种植、加工制作、设计包装、展示展演等多个环节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也是各地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湖南省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作为“旅游工厂”,对鱼粉生产进行可视化、全流水、体验式的展示。工坊所在的栖凤渡鱼粉产业园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成为当地城市周边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浙江省嵊州市竹编非遗工坊、安徽省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等通过参与民宿、当地文旅项目建设,依托阿里巴巴、抖音、微信等平台线上同步销售,拓展产品应用空间和销售市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等开发研学体验课程,接待全国游客和各地学生,并通过文化交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