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驻村以来,第一书记的她始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作风,锚定“强村、富民、惠民”目标,深耕乡村沃土,把帮扶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用一系列务实举措为长发村、育民村、青山村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书写了新时代驻村帮扶的生动答卷。
一、摸透村情“打底子”,精准施策定方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帮扶权。”今年新轮换后驻村首日,她便带着“摸清家底、找准症结”的目标,开启了全覆盖走访。她白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农户院落,与村民拉家常、听诉求;夜晚坐在村委会办公室,梳理走访笔记、分析村情数据,短短一个月内,便完成了青山村200户村民的走访调研,清晰掌握了青山村“产业弱、基础设施薄、部分群众增收难”的核心问题。
针对调研结果,她牵头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3次,结合村里实际制定《青山村两年帮扶规划》,明确“产业兴村、基建强村、民生暖村”三大主攻方向,为青山村发展画出“路线图”、定下“时间表”,确保帮扶工作不偏航、不走样。
二、聚焦产业“强引擎”,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也是村民增收的“主渠道”。育民村地处九井镇偏南,拥有优质种植基础,但长期面临“管护不规范、销路狭窄、附加值低”的困境。她深知,唯有破解产业瓶颈,才能让村民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种植养殖致富”。
她先是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入户,开展优质大豆种植技术培训2期,覆盖农户50余人次,从“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手把手指导,帮助村民提升大豆品质;随后又招商引资在外人才回乡投资200余万成立苯扎豆油厂,把推动“村企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解决村里就业难问题,目前豆油厂初期建设中。
同时,她敏锐察觉到乡村农副产品的发展潜力,依托村里自然资源,农副产品经过深加工后进行直播带货,推出小院经济一体化乡村项目,大大增加村民收入。
三、补齐基建“短板”,筑牢乡村幸福根基
“以前下雨天,村里的路全是泥,孩子上学得背着走”;这是村民曾对她的诉苦。针对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她将修路、安装路灯作为民生优先事项,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帮扶资金400余万元,为中心屯实现全部道路硬化。在她的推动下,村里3.5公里的泥泞土路全部硬化为水泥大道,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117盏,村民出行“晴天不沾灰、雨天不踩泥”;新建的蓄水池和供水管网覆盖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稳定的自来水;村委会阵地进行升级改造,增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娱乐、议事的综合场所。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改善了村庄面貌,更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四、心系民生“暖民心”,办好群众“关键小事”
“帮扶工作既要‘抓大事’,也要‘管小事’,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建立“民情台账”,对村民反映的问题逐一登记、分类处置、限时办结。
针对村里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管、无人教”的问题,她牵头组建“爱心辅导队”,组织村里的退休教师担任志愿者,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为1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服务;对于村里的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她定期上门走访,帮助申请临时救助、办理医保报销,去年累计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0件;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关键时期,她始终坚守一线,组织村民开展物资转运、隐患排查,用行动守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驻村五年多来,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每一个村子从“产业弱村”变成“增收强村”,从“环境差村”变成“宜居美村”。如今的育民村,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而她仍在继续践行着第一书记的使命,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